开车时不再低头看导航,直接在挡风玻璃上看到行车信息,你试过吗?
HUD技术的英文全称为Head Up Display,意为将行车信息的虚拟影像通过挡风玻璃,投射到驾驶员视线前方。
HUD可以有效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智能性,是智能驾仓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未来车辆成为人机交互终端的重要前提之一。
市面上应用较多的是W-HUD,直接使用挡风玻璃作为虚拟图像和真实场景的接合器,常见于宝马、奔驰、奥迪等豪华车及日系车中。
如今,各大主流汽车厂商和新能源车企们的布局方向,正在逐渐转向一种名为AR-HUD(带增强现实技术的抬头显示)的新技术,即基于W-HUD技术,结合传感技术以及通信技术,实现更大的FOV(Field of View 视场角)和纵深显示。
成立于英国剑桥的睿维视,是少数专注于研发下一代AR-HUD的国内初创团队。
近日,睿维视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。本轮融资由线性资本领投,藕舫天使跟投,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产品量产及技术研发。
AR-HUD,究竟是门怎样的生意?
01
AR新商机
睿维视CEO邓远博从浙大毕业后,在剑桥大学先进光电子中心攻读硕士、博士及博士后,从事全息、AR、3D显示方向的研究。
在校时,邓远博所在项目组在乘用车和轨道交通领域展开AR-HUD探索,已与捷豹路虎和中国中车达成合作。
2018年,睿维视在英国成立,核心研发团队来自于剑桥大学:CTO董道明博士负责硬件和算法研发,首席科学家初大平教授是剑桥大学先进光电子中心主任。
目前,团队掌握多项核心技术。
2018年,睿维视提出并实现了基于普通挡风玻璃的“无重影投射”技术。该技术可实现从2米至无穷远的全纵深无重影投射,并已获得一项国际PCT专利,另有一项正在申请流程中。
针对另一项核心技术3D显示,邓远博表示,目前市面上的AR-HUD产品只能实现固定距离的2D图像显示,并非真正意义上的3D效果。
基于多年3D AR-HUD的研发成果,睿维视团队现阶段正专注于具有多层深度信息的3D AR-HUD和数字全息的3D AR-HUD显示技术的研发和量产。
技术迭代升级的同时,邓远博和团队开始思考商业化落地的可能性。
邓远博一边在实验室潜心研究技术,一边参加了剑桥大学的商业化培训项目。
“剑桥大学的Impulse项目专门针对学术型创业者,整个项目周期大概半年时间,我接受了从商业逻辑、市场分析、创业准备等多方面系统性的学习和培训。还有很多知名的创业导师进行指导,比如ARM的创始人。”邓远博向《21CBR》记者回忆。
在剑桥的时光兴奋而充满希望,但2020年的疫情打乱了邓远博的计划。
他们去不了实验室,原本准备推进的技术迭代和商业化落地计划均被迫中止。之后,国内疫情得到较好控制。“我们得赶紧回来,加速落地”,他意识到。
02
落地交通
2020年底,带着诞生于剑桥大学的光电技术,邓远博踏上回国创业路。
他表示,睿维视的AR-HUD技术,在乘用车领域和轨道交通领域均有广阔的运用空间。
在市场规模上,乘用车更具备商业化前景,睿维视的无重影技术降低了乘用车厂商的装配成本。
“AR-HUD作用于前装产品,需要将玻璃中间的PVB膜换成楔形膜,涉及玻璃改造的成本。无重影投射技术则无需改装玻璃,可有效降低成本。”
相比之下,轨道交通的应用难度较大。邓远博从技术层面这样解释:“第一,轨交玻璃的厚度更大,例如高铁玻璃是乘用车的6-7倍,重影现象非常严重;第二,轨交玻璃是曲面的,图像的形变程度很大。”
他补充道,睿维视的技术可有效解决这两个难题。
行业赛道强劲的发展潜力同样给投资者以信心。
据东吴证券研究报告,2020年国内HUD市场规模为65.6亿元,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达244.8亿元,复合增速超50%,其中AR-HUD市场占比为20%。
在汽车行业,推进一项合作是件“慢”事。邓远博说,从确定试点合作到最后实现量产,周期基本在一年半到两年。
另一方面,创业公司的节奏,必须得快。如今,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已经完成,睿维视的核心员工以及团队也整体到位,邓远博感觉到公司已逐步走上正轨,并正按照规划快速发展。
据邓远博预计,到2023年,公司能实现量产产品销售收入零的突破。